林士谔、文傳源、徐鑫福、黃俊欽、高為炳 五位學院的開拓者和創始人,把畢生精力投身于航空航天事業,他們主持了我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“北京一号”、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“北京五号”的研制工作,把 教學、科研、生産相結合,編寫多本教材與專著,并親自為學生授課,開創并奠定了我國導航、制導與控制,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,機械電子工程等學科的專業基 礎,自動化學院的師生将永遠銘記他們。
林士谔(1913-1987),著名航空教育學家和航空自動控制與陀螺慣導專家,1935年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畢業,1939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研究院博士學位,在其學位論文中提出了“高階方程劈因解根法”,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“林士谔”法。
林士谔教授為中國九三學社成員,曾任北京市政協委員,中國航空學會理事兼自動控制專業委員會主任,中國力學學會理事,北京航空學院一級教授,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。
文傳源 (1918-2019) ,1918年6月22日生于湖南省衡山縣,教授,博士導師。早年畢業于西北工學院航空工程系,北航自動控制系創始人之一,第一任系主任,我國自動控制與仿真領域著名專家。
1958年主持中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研制,并于59年2月 試飛成功;我國第一台殲六飛行模拟器研制總體設計組組長,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,全國計算機應用一等獎;首次提出系統仿真學科的專門基礎理論等相似理論; 開展飛機綜合控制技術研究,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,獲航空科技基金優秀成果一等獎;飛行器控制、制導與仿真重點學科建設及高水平博士生培養獲國家教學成果一 等獎。
曾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,中國系統仿真學會理事長,後被聘請為名譽理事長,航空工業部有突出貢獻的專家,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,美國計算機仿真科學總會理事,國際系統科學仿真學會高級會員,享受政府特殊津貼。
徐鑫福 (1915-2008), 教授, 1940年重慶中央大學畢業,曾留學美國密西根大學,并在英國格勞斯特飛機制造廠參加噴氣式飛機等設計工作,為英國皇家航空工程學會會員。
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回國,在華東軍區航空設計院參加飛機 設計,曾任華北大學工學院航空系教授。1952年北京航空學院成立,任飛機構造與設計教研室副主任、主任,開設了“飛機制造與設計”課程,建立了“靜動力 實驗室”。1958年任“北京一号”飛機總設計師,師生奮戰一百天,作為國慶獻禮,“北京一号”試飛成功,這是新中國設計制造的第一架根據飛機設計規律設 計的輕型旅客機。
1973年為新成立的“飛機液壓與操縱系統”專業,主講“飛機操縱與穩定性”課程,培養了我國第一位飛機操縱專業的研究生。
黃俊欽 (1925-2014)教授,1948年畢業于廈門大學,先後在廈門大學、清華大學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執教。
在無人駕駛飛機全盤自動化飛行控制、多種傳感器的動态校準方 法與多種建模方法、多種随機信号處理方法、電網微機監控與調度自動化、現代航空航天儀表、圖形測量學等領域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。獲得國家發明四等獎一 項,部級科技進步獎三項。在國際、國内的測控及儀器儀表領域享有崇高的威望。曾作為大會主席、副主席多次主持過國際、國内有影響的重要學術會議。
黃先生著述頗豐,發表了90多篇學術論文,出版了9部學術專著和教材。其中《随機信号處理》1992年獲國家教委優秀學術專著優秀獎;《測試系統動力學》1997年獲國家出版總署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、1998年獲得教育部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。
高為炳 (1925-1994),著名自動控制專家,中國科學院院士。1948年西北工學院航空系畢業,1952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班畢業。 1948-1952年先後在西北工學院、清華大學及哈爾濱工業大學任教,1952年北京航空學院成立時調入北航工作,曾任教學研究科科長等職。“文革”後 1978年招收首屆研究生,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辦首批公布為博士生導師,同年成立第七研究室,創建北航“自動控制理論及應用”(現“控制理論與控制工 程”)博士學科點,後擔任研究生院副院長,為北航學科建設做出重要貢獻。
他四十餘年來在非線性控制系統理論、變結構控制理論、大系統 控制理論、機器人控制、大型空間柔性結構控制等研究方向上取得多項重要成果,共出版專著5部,發表科研論文二百多篇,并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的控制理論研究人 才。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,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(2次)、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、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等,1991年11月當選中 國科學院院士
高為炳院士生前曾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自動控制學科評審組召 集人、國家教委科技委自動化學科組組長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自動化學科評審組組長、人事部博士後管委會專家組成員、中國航空學會常務理事及自動控制專業委 員會主任、中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、《控制與決策》副主編等職,是我國自動化領域德高望重的學術帶頭人之一。